福州晚报记者 关志杰 叶诚
当科普与非遗、AR/VR和AI技术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作为福建人工智能科教学会常务副会长和福州市科普协会会长,张航正牵头推进“非遗+科技”科普创新工程。
10年前,他创立“科逗科爸”科普联盟,致力于公益科普,拥有超100万粉丝,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科爸”。
“你看,这是AR建构的福船。”近日,在市科普协会非遗创新专业委员会,张航拿出一款学习机,介绍他们在上面提供的公益科普课程。记者看到,屏幕上的AR福船融入整个办公室实景,飘浮在空中,拉动屏幕就可以从各个角度观察福船的造型,还可“走进”船里,了解船舷板、水密隔舱等。
“通过屏幕可以和AR福船合影,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课程。”张航说,老师将这些课程投屏,上科普课非常方便。
据介绍,张航团队将身边非遗与XR(扩展现实)、3D打印技术结合开发的“非遗创新工匠”课程,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项目化示范案例。
3月22日,市科普协会和福建船政文化管委会共同打造了“探秘福船,启迪科学智慧”公益科普研学活动。
活动从孩子们参观马江海战纪念馆的史料与实物开始。之后,用AR课件授课,带领孩子们深入认识福船构造,揭秘非遗水密隔舱技术背后的科学奥秘。接着,孩子们搭建福船模型,更加直观地理解结构力学原理怎样确保福船的航行安全。
“这才是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的跨学科融合)科普教育该有的样子。”张航说,“这个过程中,科学老师讲科学原理,艺术老师做设计,语文老师指导科普阅读、研究报告(创作),信息老师指导技术(3D打印、激光雕刻),数学老师讲解船里的数学应用,真正实现了跨学科融合。”
张航团队科普的另一个亮点是秉持“生活化科学”理念,通过一系列妙趣横生、寓教于乐的互动活动,让科学变得触手可及、生动有趣。
公园、科技馆“暑期科普嘉年华”舞台上,神奇的“空气炮”展现涡环效应;名著里的科学活动现场,亲子家庭制作投石车,解析杠杆原理;社区科普活动中,欧冶子铸剑池、宋代马球场、民俗博物馆等成为激发科普创意的钥匙……
在“科爸”的带领下,科普教育走进公园、农场、商场、工厂、家庭等多元场景,通过趣味实验取代单向说教。这种创新模式正在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无边界科学课堂”生态体系。
张航还身兼福建师大科教专业研究生导师、福州市关工委科普委副主任等职。
他带领师生团队取得丰硕成果:在多所中小学推行创新科普教育改革,主编的《AI来了》《生活中的STEAM》等教材与教育部白名单竞赛衔接,显著提升学生科创作品获奖率;在18个社区建立科普研学堂,推出“XR科普学堂”计划;通过30余套科普丛书和“家长云课堂”等活动,累计服务超2万户家庭;指导的智慧科普研学等项目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多次获得金奖。
专业股票配资开户,老牌股票配资平台,人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