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随着计算机技术、影像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的不断发展,放射治疗(简称放疗)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放疗技术,对于患者接受规范化诊疗、提高患者的疗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放疗辐射源的来源,放疗技术可以分为:
1.光子束(X射线、γ射线)治疗;
2.电子束治疗;
3.质子束治疗;
4.中子源治疗(如硼中子俘获治疗);
5.重离子治疗(如:碳离子);
6.粒子植入治疗(如:碘-125、钯-103、铱-192、铯-137等);
7.放射性核素治疗(锶-89、镭-223等)。
在临床实践中,乳腺癌放疗技术中主要采用光子束、电子束和质子治疗。
展开剩余87%根据放疗辐射源治疗患者所经过的路径,放疗技术可以分为:
1. 外照射放疗(亦称远距离治疗)
路径特点:辐射源位于体外,通过设备将射线穿过体表,穿透正常组织后到达肿瘤区域。
2. 内照射放疗(亦称近距离治疗)
路径特点:放射源直接置入或贴近肿瘤内部或表面,辐射路径极短(仅作用于局部)。
包括管内照射(如食管癌铯-137治疗)、腔内照射(如宫颈癌铱-192后装治疗)、组织间插植(如前列腺癌碘-125粒子植入)及表面贴敷(如皮肤癌锶-90贴片)。
3. 系统性放疗
路径特点:放射性药物通过血液循环全身分布,选择性靶向肿瘤细胞释放辐射。包括放射性核素治疗:如镭-223(骨转移)、碘-131(甲状腺癌)及靶向放射性配体:如¹⁷⁷Lu-PSMA(前列腺癌)。
4. 术中放疗
路径特点:在手术中直接暴露肿瘤区域,通过外照射或内照射方式单次高剂量照射。
在临床实践中,乳腺癌放疗主要采用外照射放疗,少数单位开展保乳术后术中放疗。
根据剂量分割的模式,放疗技术可以分为:
1. 常规分割放疗
特点:单次剂量低(1.8-2.0Gy/次),总次数多(25-35次),总疗程长(5-7周)。
优势:急性毒性低,远期副作用可控。
2. 大分割放疗
特点:单次剂量高(2.5-5.0 Gy/次),总次数少(3-20次),总疗程短(1-3周),如立体定向放疗(SBRT/SRS)。
优势:缩短疗程,提高患者便利性,部分肿瘤局控率更高。
3. 超分割放疗
特点:单次剂量更低(1.1-1.2 Gy/次),每日多次照射(2-3次/天),总剂量提高,总疗程延长(6-7周)。
优势:提高肿瘤控制率,降低晚期纤维化风险。
4. 加速分割放疗
特点:总疗程缩短(4-5周),单次剂量不变或略高,通过增加每周次数(如6次/周)或单日多次照射实现。子分类:纯加速分割:总剂量不变,疗程缩短(如6次/周)。加速超分割:单次剂量略低(1.5-1.6Gy),每日多次(如CHART方案:54Gy/36次/12天)。
优势:抑制肿瘤再增殖,提高局控率。
5. 混合分割放疗
特点:组合不同分割模式,如初期常规分割后转为大分割,或不同靶区采用不同分割策略。
优势:灵活适应肿瘤异质性,优化剂量分布。
6. 极低分割放疗
特点:单次剂量极高(5-20 Gy/次),总次数极少(1-5次),疗程极短(1天-1周)。
优势:患者便利性极佳,部分肿瘤局控率接近手术。
在临床实践中,乳腺癌放疗剂量分割模式主要采用常规分割放疗和大分割放疗模式。
根据射束调制的方式,放疗技术可以分为:
1. 三维适形
特点:通过MLC塑造射野形状,使剂量分布与靶区三维形态一致,无强度调制(仅适形,不调强)。
2. 固定野调强
特点:在固定角度下,通过MLC的静态(step-and-shoot)或动态(sliding window)运动实现射束强度调制。
3. 容积旋转调强
特点:射束持续输出,MLC形状、剂量率、机架转速三者同步动态调整,实现连续调强。
4. 断层调强
特点:使用窄扇形束(类似CT的扇形X射线),结合机架旋转和床移动,通过二进制MLC快速开关实现逐层调强。
临床实践中,乳腺癌放疗技术可以采用上述放疗方式的一种,也可以根据上述技术的优缺点选择两种联合放疗技术。
根据生理运动管理的模式,放疗技术可以分为:
1.深吸气屏气技术
技术实现:结合光学体表监测系统(如Catalyst HD)实时追踪呼吸幅度,仅在屏气达到预设阈值时触发放疗,分次内误差控制<3mm。
优势与挑战:显著减少心肺毒性,但需患者配合呼吸训练(单次屏气时间需≥20秒),且依赖高精度设备和团队协作。
2.呼吸门控技术
技术实现:采用红外摄像头或压力传感器监测呼吸信号(如RPM系统),结合加速器门控功能实现动态照射。
优势与挑战:减少靶区外扩范围,但可能延长治疗时间,且需患者呼吸规律性较高。
3.实时影像引导与运动追踪技术
包括光学体表追踪系统(OSMS/SGRT)和磁共振引导放疗(MRgRT)。OSMS/SGRT通过近红外光或结构光重建体表3D轮廓,实时监测患者体位和呼吸幅度,适用于乳腺癌和体表肿瘤。MRgRT通过1.5T磁共振直线加速器结合综合运动管理(CMM),实时追踪靶区位移并自动调整照射,减少分次内误差。
4.物理限制与计划优化技术
腹部加压技术:通过外部加压装置限制膈肌运动幅度,适用于肝癌、胰腺癌等腹部肿瘤,减少靶区位移。定制呼吸运动体模:3D打印组织等效体模模拟呼吸运动,用于肺癌SBRT的剂量验证。研究显示,其伽马通过率>95%,显著提高计划准确性。简化放疗计划(如d-VMAT):通过降低处方等剂量线(PIL)和减少MLC调制复杂度,减少呼吸运动对剂量分布的影响。例如,60%-70% PIL的d-VMAT计划在剂量梯度上与复杂计划相当,但照射时间更短。
5.个体化运动分析与自适应放疗技术
靶区动态外扩与形变配准:根据呼吸幅度(如>8mm需外扩靶区)和肿瘤体积调整计划。例如,针对非小细胞肺癌,通过在线图像引导优化配准模板(中心型以气管为基准,周围型以肋骨为基准),将临床靶区外扩从11.2mm降至6.8-7.4mm。分段自适应放疗:结合锥形束CT(CBCT)和离线误差修正,动态调整计划以适应治疗中肿瘤体积变化。
临床实践中,乳腺癌放疗常采用深吸气屏气、呼吸门控技术等进行呼吸运动的管理,提高靶区的精准照射,并减少心肺的受照。
我院目前拥有2台美国瓦里安医用加速器和1台美国GE公司大孔径定位CT,乳腺癌术后放疗,可以开展光子和电子线外照射放疗,剂量分割模式可选择常规分割放疗、大分割放疗以及混合分割放疗,具体放疗技术可以开展三维适形放疗、固定野调强放疗、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其中容积旋转调强技术,肿瘤靶区适形度、均匀性、治疗时间和危及器官受量较其它两种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同时我院采用锥形束电子断层扫描(CBCT)和电子射野影像系统(EPID)进行图像引导,以保证治疗的精准性。对于因患者的生理运动引起的偏差,我院可采用呼吸门控技术进行校正。
我院肿瘤放射治疗科始终秉承“患者至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努力使患者得到“技术一流,服务一流,质量一流”的专业化团队治疗,并致力于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及降低患者的治疗副作用。欢迎有相关需求的患者和家属来秦皇岛市第一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进行咨询和就诊。
作者 放疗科 副主任技师 张彦秋 张庆怀
编辑:刘淑礼 刘洪伟
审核:付灵运
终审:马利祥
发布于:北京市专业股票配资开户,老牌股票配资平台,人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