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历史:刘贺的短暂皇位
某一天,孙万世,一位官员,前往拜访曾经在位仅27天的西汉前皇帝——海昏侯刘贺。对于这位曾经的皇帝而言,今天的访客让他心情愉悦,因为在软禁的日子里,难得有人来与他交谈。两人坐在主宾席间,气氛轻松而愉快。闲聊中,孙万世突然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您当年在被废除帝位时,为什么不选择坚守宫中,斩杀霍光等权臣,而是任由他们夺走了您的玺绶呢?”
刘贺听后,眼中闪过一丝黯然,随即低声喃道:“是啊,都是我当年太年轻,反应不够果断,错失了应有的时机。”
这时,孙万世再度追问:“为何当时不选择坚守宫廷,杀死霍光,反而任由他们夺取了玺绶呢?”刘贺答道:“是啊,错失了。”
历史的记载中,刘贺作为皇帝仅有27天的短暂时光,却因干了一千多件坏事而被权臣霍光等人推翻。以此为借口,他被迫退出皇位,然而,仔细分析这个历史片段,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短短的27天里,刘贺显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这么多坏事。
在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风云变幻,时局复杂。让我们通过几个关键瞬间感受一下这段历史的戏剧性。
展开剩余76%当刘贺接到即位诏书时,他急忙动身。深夜,他赶路至定陶,“以火发书”,并在当天中午启程,傍晚时分便已抵达。他在这一天的旅途中行程达到135里,随行的马匹不断倒毙在路上。此时的他似乎并未意识到,自己即将被卷入一场不可逆转的权力斗争。
接下来,群臣开始讨论废除刘贺的事宜。霍光的亲信田延年一言不发,直接拔剑威胁道:“若有异议者,臣请斩之。”
刘贺最终被废除,并且与他一起被清算的还有超过两百名昌邑国的旧臣。他们在临刑前高喊:“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些细节清楚地传达出,这不仅仅是一场权力的交替,更是一场惨烈且充满悬念的斗争。
刘贺的即位并非像外界想象的那样顺利。作为一个年轻且几乎没有任何实权的皇帝,他实际上是权臣霍光的傀儡。即便他心有不甘,想要反抗,却发现自己根本无力改变局面。与他类似的历史人物秦子婴却通过果敢的行动成功逆袭,杀死赵高,夺回了政权。那么,刘贺如果能当时更加果断,是不是有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刘贺对于霍光并无好感,这种情绪并非个人的情绪问题,而是整个刘氏宗室的共同立场。在汉昭帝刘弗陵去世后,按照继承法,汉武帝唯一的儿子——广陵王刘胥应该成为继承人。但霍光却以刘胥德行不佳为由,强行拥立了刘胥的弟弟、刘贺为新帝。霍光显然看中了刘贺年轻、无势力且好控制的特点。刘贺也正因为年少无知,无法清楚认识到局势的复杂性,导致自己在这场权力斗争中陷入了困境。
刘贺不仅没有兄弟,而且当时推恩令已经实施,削弱了诸侯的权力,而巫蛊之祸又彻底摧毁了刘髆的母家李氏在朝中的势力。刘贺的母亲更是史料中没有留下名字,显然地位不高。这样的背景使得刘贺一度成为霍光操控的对象。
霍光意识到,刘贺是一个可以轻易掌控的傀儡,因此他事先安排了几个手下进行“忠诚测试”。王吉等人向刘贺表露:“您能够做上皇帝,全靠大将军霍光提携,所以您一定要尊敬他,听从他的话,权力才会牢固。”
但刘贺显然并不认同这个安排,作为刘姓皇族,他无法忍受霍光的控制,想要尽快夺回朝政,摆脱霍光的束缚。他带着一队随从急忙赶往长安,然而霍光很快就察觉到刘贺的野心,决定采取措施以削弱他的权力。
在刘贺登基时,霍光故意让他跳过“谒高庙”的程序,这意味着刘贺并没有正式承接“天命”,从合法性上就存在了重大缺陷。而这,也为霍光后来废除刘贺提供了法律依据。
刘贺虽然意识到自己面临的危机,但仍未放弃斗争。为了稳固自己的位置,他试图控制卫戍部队,打算效仿汉文帝在即位当天控制宫廷的卫队。但霍光早已控制了整个朝廷的军事力量。刘贺推行的改革举措迅速遭到霍光的打压。
此外,刘贺也试图通过封赏自己的亲信来积累力量,但霍光早已将自己的亲信布满了朝堂,刘贺的封赏很难实现。这种权力资源的悬殊让刘贺无力回天。
当霍光商议废帝时,朝臣几乎无人敢发声,大家都在选择保持沉默,默许霍光的决定。最终,霍光通过威逼大臣、迫使他们表态,成功地废除了刘贺。
刘贺最终没能凭借自己的计策逆袭成功。虽然他的策略在技术层面上看似高明,但由于缺乏强大的支持力量,以及对霍光的过于轻敌,他始终未能翻盘。最终,他被迫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废的皇帝。
回顾刘贺的短短27天,或许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种可能性:一是“忍”,即从一开始就耐心隐忍,稳固自己的权位;二是“狠”,在局势危急时果断出击,掌握主动权。然而,刘贺既没有汉文帝那样的耐性,也没有秦子婴那般的果敢,他最终未能逆天改命。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即便刘贺的策略并非全无理性,但在绝对实力面前,他的努力最终未能改变历史的走向。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也许他会选择更加成熟和果断的策略来应对挑战。
发布于:天津市专业股票配资开户,老牌股票配资平台,人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