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家#
斯德哥尔摩这两天突然成了全世界的焦点。
美国财长贝森特对着镜头宣布:中美第三轮贸易谈判要在这座北欧城市开锣了。
美方派出的阵容堪称“顶配”——财长贝森特、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贸易代表格里尔,三位大将齐上阵。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华盛顿这次是铆足了劲要谈出个结果。
谈判桌上最急迫的议题就摆在眼前:8月12日关税休战大限将至。
如果谈不拢,中美关税将瞬间飙回今年4月的高位,直接冲破100%的关口。
那意味着什么?几乎等同于两国贸易的“事实禁运”。
华尔街分析师们已经算过账:若关税站上145%,到2026年底中国GDP可能被拖累1.5个百分点。
可就在谈判倒计时的节骨眼上,美方突然甩出一张“新牌”。
贝森特对着CNBC镜头抛出狠话:中国买俄罗斯和伊朗的石油这事儿,必须摆上谈判桌。
他甚至撂下重话——如果中国不收敛,美国可能对相关国家征收最高500%的“次级关税”。
这个数字把市场都震懵了。
为什么石油成了美国的眼中钉?
数据不会说谎:俄罗斯和伊朗的石油,占到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近三分之一。
中俄贸易额今年预计要破3000亿美元,其中四成以上是能源交易。
更让美国如坐针毡的是,俄罗斯47%的原油都流向了中国,“西伯利亚力量”管道输气量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猛增。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高达87%的中俄能源交易用人民币结算的现实。
美国想打的算盘其实很直白。
切断中俄伊的能源纽带,既能打击俄罗斯的外汇命脉,又能逼中国转向西方能源市场——那里不仅价格贵,还附带政治条件。
页岩油商们更是憋着股劲:自从中国对美国原油加征94%关税,他们在华份额暴跌到第15名,3月后再无油轮靠岸。
得州油田的裁员潮已经挡不住了。
但美国真能如愿吗?
现实给华盛顿泼了盆冷水。
贝森特喊话欧盟搞“联合围堵”,德国法国却直接表态“不参与单边制裁”。
意大利能源企业甚至偷偷扩大对俄贸易。
欧盟算过账:若真切断俄气进口,自家能源成本要暴涨35%。
至于美国推销的液化天然气?价格贵、运输慢,根本填不上缺口。
特朗普政府内部也在上演“左右互搏”。
6月北约峰会上,特朗普突然改口称“不会阻止中国买伊朗石油”。
白宫官员只能紧急找补,说总统指的是“霍尔木兹海峡未封锁”。
这种前后矛盾,暴露了华盛顿的纠结——既想施压中国,又怕彻底丢了能源市场推高国内通胀。
回头看看前两轮谈判的遗产,更像是在钢丝上跳舞。
日内瓦会谈曾带来惊喜:美方取消91%对华加征关税,中方同步解除反制措施。
当时建立的90天休战期和磋商机制,如今成了斯德哥尔摩谈判的基石。
可伦敦会谈留下的硬骨头还在:产能过剩、非关税壁垒,再加上现在冒出来的能源议题。
中方的行动比语言更犀利。
就在谈判前夕,中国暂停了对杜邦的反垄断调查,同时解除了英伟达H20芯片的进口限制。
这手“以退为进”,像极了2019年谈判时的策略。
而在更广阔的棋盘上,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两个月内连下三城:5月落地南非,6月进驻新加坡,7月挺进埃及。
美国的国内时钟也在嘀嗒作响。
第一季度对华贸易逆差猛增17%,冲到382亿美元。
半导体设备、新能源汽车等关键领域,美国对中国的依赖不降反升。
零售商们的警告信雪片般飞向白宫:货架上40%的电子产品、家具贴着“中国制造”标签。
沃尔玛高管私下抱怨:再征税只能涨价转嫁给消费者。
当特朗普高调宣布与日本、菲律宾达成贸易协议时,东盟国家却集体沉默。
印尼政府直接否认协议细节,称谈判仍是“非凡的斗争”。
而中国与东南亚的自贸协议刚升级到3.0版,阿根廷突然放宽对华签证,连印度都开始改善关系。
谈判桌上的数字游戏藏着刀光剑影。
贝森特曾预测新关税能让美国年入3000亿美元,十年累计2.8万亿。
可智库报告直接戳破泡沫:2025可能是美债崩盘元年,能源牌只会加速霸权衰落。
中国手里还捏着稀土王牌——全球90%的稀土加工产能在中国,F-35战机的生产线都得看这边脸色。
专业股票配资开户,老牌股票配资平台,人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